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林典驰 广州、深圳报道
政策“靴子落地”,激起了新型储能产业一池春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印发的《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提出,2022年以后新增规划的海上风电项目以及2023年7月1日以后新增并网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和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时长1小时配置新型储能,后续根据电力系统相关安全稳定标准要求、新能源实际并网规模等情况,调整新型储能配置容量;鼓励存量新能源发电项目按照上述原则配置新型储能。
此次《若干措施》还提出,“用户侧储能项目使用产品经认定符合先进优质产品标准规范的,其储能设施用电量单独计量,电价参照全省蓄冷电价政策执行”。业界称其为“最强用户侧储能支持政策”。
当前,储能产业成为新一轮产业竞赛的关键,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区出台了要求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政策。业内认为,广东此番跟进,符合新能源“井喷式”发展的趋势,也有望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商业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截至2022年底,广东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排在全国第三位,但在“十四五”期间,青海、甘肃、山西作为资源大省同样大手笔布局新能源项目,规划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占全国前三。
“布局储能产业是广东新能源产业搏击万亿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步,在这轮产业大战中,产能并不是核心,而是要把产值留在广东。”一位广东资深的储能投资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这是在各省争相抢占储能产业的当下,广东的思路。“广东出台储能政策希望培养更多的储能企业把产值留在这里,帮助企业到外面去拿市场。”
从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不难看出,广东更加鼓励发展用户侧储能,这其中既有广东拥有丰富工商业资源的缘故,也有广东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沿,储能经济性得以显现。而这也考验广东储能产业未来的应用场景有多广阔,商业模式还应如何创新。
10万亿级储能大市场起步
“从2015年到2018年,我们也经历过动力电池产业起飞的阶段,然后从2018年至2020年行业进入相对低谷。”随着动力电池赛道降温,电化学储能接力成为爆发的风口,高工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胡锋估计,按今年的二级市场来看,储能的行情虽然有所回落,但对比两年前仍维持快速的增长。
长期来看,胡锋乐观预计,储能将是一个体量达到10万亿级别的市场,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
通俗来讲,在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电网系统中,储能充当一个巨大的“充电宝”角色,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过去两年,储能产业在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扶持政策的加持下不断升温。
2022年,国家层面至少出台29份政策文件涉及储能。截至目前,贵州、广东、河南、山西等超过23个省份跟进落实,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出台产业政策成为各地争抢储能产业的“前哨战”。无论是行业俗称的“新能源配储”还是对储能电价进行补贴,政策从需求和成本两端发力为储能打开空间。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出台了要求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政策,明确建设独立共享储能可以获得新能源企业支付的容量租赁费,这是目前许多大型储能电站重要的保底收入。
同时,广东、北京、天津、河北在内的全国19省(市)也出台了具体的储能补贴政策。例如,《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明确,对装机容量1兆瓦及以上的新型储能电站,自并网投运次月起按放电量给予投资主体不超过0.3元/千瓦时奖励,连续奖励不超过2年。
胡锋观察到,山东、广东、新疆以及湖北是全国相对较早布局储能产业的城市。多个受访的行业内人士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相比起源网侧大型储能电站,广东作为工商业集中大省,发展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更加具备市场空间。
中电联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工商业配置储能新增总能量达到0.76GWh,同比增长106.29%,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等工商业大省占比超过八成。
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在于广东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国内前列,工商业用户可以在低电价时给储能系统充电,高电价时通过储能系统放电,利用峰谷电价差进行套利。
广东也大力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配建新型储能电站;精密制造、通信、金融等用电量大且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按需配置新型储能电站。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电网代理购电价格(一般工商业10KV),峰谷价差最大的是广东省(珠三角五市)1.347元/kWh,远远超过了0.63元/kWh的储能LCOE成本线,工商业储能在广东的经济性也得以保障。
6月5日广东公布的《若干措施》更进一步提出,用户侧储能项目使用产品经认定符合先进优质产品标准规范的,其储能设施用电量单独计量,电价参照全省蓄冷电价政策执行。
业内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由于用户侧储能本身有一部分电耗,广东省蓄冷电价采用峰平谷的方式,低谷期电价属于全国最低,峰谷差最大,采用蓄冷电价标准单独计量更为优惠,也将增加工商业侧储能的积极性。
广东发展储能产业优势明显
“要增强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的紧迫感,发挥广东储能产业基础较好、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科技成果储备相对丰富等优势,乘势而上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4月25日上午,广东省委财经委会议专门如是提出。
广东确实优势明显。以电化学储能中最为核心的电池为例,广东集结了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等一批电池龙头,这些公司从消费电池起家,经历了动力电池到储能电池的赛道切换,抓住一次次行业发展的红利。
在材料领域,广东集结了天赐材料、新宙邦、贝特瑞、星源材质等电池关键材料龙头,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从今年以来的行情看,储能产业尚未走向顶峰,成本价格则率先拐了急弯,大大提高了储能项目的热情。
电芯占储能系统近六成的成本,作为重要原材料的碳酸锂价格今年犹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综合多个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6月5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均价在30万元/吨左右,一个月前则为17万元/吨,半年前则一度突破60万元/吨。
深圳市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堉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很多新能源储能项目压价过低,企业利润空间有限,投标兴致不高。
“得益于碳酸锂价格下跌,同样体量的储能项目,单体营收规模有所下降,但与此同时项目的毛利率也会随之上升。总而言之,碳酸锂价格下降推动了储能项目落地的积极性和建设进度。”王堉补充。
尽管锂离子电池是当前最主流的技术路线,占全国新型储能装机比重超过九成,但实际上,业内也一直在探讨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技术路线。胡锋认为,储能的核心一是成本,二是安全性。只要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并且在成本、安全性存在绝对优势的技术,都将对其他技术路线形成碾压。
以广东省为例,韶关数据中心集群计划推动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合作;佛山则持续加码布局氢能产业,涵盖氢能上中下游,形成以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和设备检测的全产业链。
“广东既然有这么好的新能源产业基础,也应该花更多的资源抢先布局多技术路线。要是等到技术路线迭代了,我们还没跟上,对已有的产业可能就造成冲击了。”胡锋说。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曲晓杰也透露,下一步广东将加大财政资金对锂离子储能电池材料、单体、系统、工艺、设备以及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力度,加强安全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补齐产业链短板,同步开展钠离子电池、氢储能、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方向产业布局。
目前,企业对储能的热情程度已远超政府规划,据《广东省2023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表》显示,列入的电化学储能项目规划就已经达到715万千瓦。
“产能出海,产值留粤”
广东发展储能也并非没有短板。
《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直陈,广东的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明显低于苏浙鲁等省份,天然气开发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此外,与西部其他城市相比,广东的土地成本实际上也无法容许产能大规模扩张。因此,多位业内人士认同,广东布局储能产业的核心思路不在于广东储能的产能规模,而在于企业能够通过广东到国际抢市场,将产值落在广东。
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有望达300GWh,较2021年增长近十倍。
“海外市场还没有天花板。”胡锋认为,出海是产业确定性无疑的方向,他举例像首航新能源、古瑞瓦特这些从事储能逆变器的企业目前已经将大部分产品布局在海外市场。“无论储能再怎么走,企业都必须考虑到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像产业链的成熟度、基础设施的完善度海外市场都是远远不能和国内比的。”
从近年来,广东对储能产业的招引策略重点放在龙头企业来看,也正反映了这一点。
有机构梳理市值过百亿的锂电池产业链企业后发现,从企业总部所在地看,目前广东省拥有36家市值过百亿的锂电产业链上市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8%,省份排名第一。
除了中创新航、宁德时代之外,今年内融捷集团也将完成南沙一期项目9GWh电芯全自动生产线以及4.5GWh模组和电池包生产线建设。作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五大股东,融捷集团计划将核心产业落地广州,规划到2028年之前,电芯总产能将达到30+GWh,模组和电池包产能将达到20+GWh。
“龙头出海”是广东储能的关键一步,这就不难理解,今年3月份《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尤其明确提出积极开拓海外储能市场,构建国际市场服务支撑体系等举措。这也是与山东、江苏这些同样大力推进新型储能的省份相比在规划上最亮眼的一点。
当中明确,广东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团出海,推动广东储能产品、技术、标准、品牌和服务走出去,形成“广东总部+海外基地+全球网络”的经营格局。
对于国内其他市场,广东也提出,支持新型储能企业积极参与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新能源高渗透率地区电源侧新型储能电站建设。
但与诸多产业发展初期一样,储能当前的商业模式仍需探讨。中国现有电价体制下,平价上网时代,单独依靠发电侧本身的上网收益情况无法覆盖电化学储能成本,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与成熟将是大型储能发展的动力来源。
上述投资人介绍,以国外电力市场为例,源网侧储能可以通过电力市场将成本转嫁到用户电价,用户也可通过分布式能源参与到电能量和辅助服务获利,高电价地区还可采用户用储能节省电费。
对此,广东也明确鼓励储能企业出海模式的创新。比如,支持新型储能企业组建联合体积极参与国外大型光储一体化、独立储能电站、构网型储能项目建设,尤其是提到,鼓励企业顺应欧洲、北美、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用能需求,提升“家用光伏+储能”、便携式储能产品设计兼容性和经济性,持续扩大国际市场贸易份额。
胡锋表示,考虑到接下来的碳关税,储能产业可能将诞生新的出海模式,比如到海外去做系统集成,或者建立电芯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