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施诗 上海报道
在新的趋势形成之前,“分化”或将取代“同步紧缩”,成为今年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今天的节目,我们来关注这一话题。
美联储公布5月会议纪要
当地时间5月24日,美联储公布5月会议纪要。纪要显示,美联储决策者对下月是否继续加息存在意见分歧,一些与会者认为如果经济和通胀如预期回落,则之后不需要进一步加息;但也有少数与会者认为通胀尚未回落到2%的政策目标,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不过,与会官员均强调,未来行动将取决于数据。本轮加息周期究竟何时能迎来终点?我们来连线资深金融专家李徽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美联储年底或开启降息窗口
《全球财经连线》:请解读5月会议纪要,透露出哪些信号?6月暂停加息是否尚未完全确认?
李徽徽:我们认为5月的美联储会议纪要整体态度上还是偏鹰派,虽然较3月的纪要有所缓和,但还没有完全转鸽,这个会议透露出几点信号:
第一,前瞻性指引越来越少:自去年年初以来,美联储的政策声明都会带上承诺加息的因素,而最近几次这种前瞻性指引越来越少,包括这次也对6月的加息预期没有任何表态,这也表示美联储“求稳”心态在今年占据主流。
第二,处境越发艰难:与去年所处的大环境不一样,去年“抗通胀”压倒一切;而今年开年后,经济衰退、通胀粘性、银行流动性、债务违约等交织在一起,鲍威尔所面临、所需平衡的因素越来越多。
第三,通胀依然高于经济:美联储今年还是会坚持“通胀为主”的优先次序,他们更大的担忧是经济增长过快,而不会介意经济出现一些真正的疲软信号。
从5月议息会议纪要来看,美联储并没有完全确认6月暂停加息。我们认为美联储只是在做预期管理,还是维持我们在3月初的调整政策路径预测,预计5月加息将是这轮加息的最后一次,我们认为第三季度美国大概率陷入温和性衰退,年底会开启降息窗口,降息幅度在25到50基点。
未来政策走向更多依赖数据
《全球财经连线》:近期以来,多位美联储官员反而释放出较为鹰派的信号,甚至预计年内还可能再度加息。你怎么看?哪些因素将影响未来政策走向?
李徽徽:美联储官员释放较为鹰派的信号而且坚持还会继续加息,主要由于:第一,通胀率与美联储平均通胀目标2%还有相当差距,核心通胀率自3月以来具有较强粘性;第二,强劲的就业数据对通胀继续施压,不管是3.4%的低失业率,还是4.4%的时薪同比涨幅;第三,PMI指数在5月创下新高。从诸多数据角度,他们认为加息控通胀还是目前的主流政策导向。
但未来政策走向会更加依赖于“数据”,特别是未来3周的数据,对今年剩下的时间内政策走势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首先,就业市场是否体现弱势拐点信号,特别是服务业的时薪和职位空缺的数据;其次,经济前置指标,如PPI和PMI是否开始出现高位乏力或加速下滑的趋势;最后,零售消费数据是否继续阴跌并且差于预期。
英欧央行仍面临通胀挑战
当地时间5月25日,欧洲央行发布2022年年报,报告指出,2022年欧元区经历了一系列打击:欧元区通胀率由2021年的2.6%上升至2022年的8.4%,同时经济增长大幅减弱,金融稳定状况也出现恶化。
英国方面,4月通胀大幅下降,但依然高于普遍预期。英国国家统计局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4月CPI同比升8.7%,环比升1.2%,核心CPI同比升6.8%。
欧洲央行后续会否暂停加息?对于英国央行来说,货币政策重心又是什么?一起来听听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的分析。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走向受多重因素影响
《全球财经连线》:欧洲央行年报传递了哪些信号?后续加息路径如何?货币政策走向将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孙彦红:整体上来看,目前欧元区价格水平还比较高,不过和此前两位数以上的通胀率相比还是下降了。另外,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通胀有小幅下降,但也很难说进入了明显的下降通道。
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以价格稳定为首要目标的,不少机构预测到2024年年终,欧元区的通胀水平才有可能回到2%。按照这个目标,后续欧洲央行应该还会有一些相对温和的加息,但是频率应该会比去年有所放缓,幅度也会减小。因此未来欧洲央行首先要看通胀走势,当通胀预期快要降到2%,同时政策足以使其降到2%时,欧洲央行就会停止加息了。
另外还要考虑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际上利率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逐渐显现,所以欧洲央行会做一些平衡,因此我认为今年下半年欧洲央行有可能会暂停(加息),但这取决于不发生较大的意外事件,(包括)银行业的稳健。虽然欧洲宣称银行体系相对稳健,但是短时间内发生频繁、大幅度的加息时,究竟银行业的稳健性如何也值得考察。
因此2024年年终(通胀)有可能会恢复到2%的水平,按照政策传导的时间,欧洲央行有可能今年下半年到年底还会进行一两次相对温和的加息。
英国央行需权衡通胀与经济增长
《全球财经连线》:你如何看待英国央行后续货币政策重心?是否存在暂停加息的可能性?
孙彦红:英国总体通胀率已经降至8.7%,但比较糟糕的是核心通胀率还在上行,这表明通胀在由能源和食品部门传导至其他部门,而且传导速度比较快,说明价格往上走的趋势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英国央行还需要再加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有差异,欧洲央行始终以价格稳定为第一目标,英国央行则没有这一首要目标。但英国通胀太高,对于经济包括消费、投资、出口影响都很大,所以英国央行会继续加息。我认为会比2022年的(加息)幅度和频率有所放缓,因为整体上通胀还是出现了下行的势头,但后续还得再观察。
还需要考虑英国的经济增长,因为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大概能达到1%,但英国接近于零增长,所以英国央行还要考虑加息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需要权衡。我认为下半年到年底之前,(英国央行)有可能根据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情况变化综合考虑暂停加息,但仍需继续观察。
全球货币政策趋向分化
多国央行逐渐放缓加息步调:今年2月,韩国央行暂停加息;3月,在连续8次加息后,加拿大央行打响G7央行暂停加息第一枪;4月,澳大利亚央行、印度央行等均按下加息暂停键;5月,墨西哥央行也暂停加息。另一方面,英欧央行依然在抗通胀和稳经济面前“举棋不定”,5月24日,新西兰央行再次加息。
接下来,全球货币政策将如何分化?造成货币政策步调错位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分化”将如何影响全球资金流向以及金融市场表现?我们来听听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的解读。
各经济体通胀、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情况差异较大
王晋斌:全球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各个国家面临的通胀(形势)不一样,面临的金融稳定的情况也不一样。在通胀、增长和金融稳定这三个大的方面,每个经济体面临的情况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这是导致现在全球货币政策从前期的“同步收缩”走到现在分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看到美联储加息已明显放缓,甚至6月份有可能不再加息,主要是美国现在面临的通胀有所缓和,同时金融稳定已成为美联储目前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包括加拿大等早就停止了加息,也是因为其通胀下行的速度实际上是比较快的。当然,欧洲的通胀现在还是很高,这就导致欧洲央行今年6月份可能还会加息。
虽然主要经济体如美欧现在通胀都在下行,但核心通胀率依然很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核心通胀黏性比较强的话,那么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持续紧缩还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当然它会阶段性地权衡通胀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它必须要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上去降低通胀水平。
目前货币政策分化不至于引发市场大动荡
王晋斌:这种分化很显然会带来全球利率差的扩大,全球外汇市场也会发生波动,那么资金的流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但目前来看,这种流动还不至于引起大的市场动荡。现在即使是货币政策分化,但分化的空间实际上还是有限的,还是可控的。
还有一些央行面临很难的抉择,第一,未来的通胀预期可能看不太准确,而且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也非常大,那么它就会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做一个权衡,因为不希望货币政策过于紧缩而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样会引起一些社会动荡和社会问题。所以每个经济体要面临的情况不一样,这是出现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基本原因。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责任编辑:和佳
记者:李依农 郝佳琪
制作:李群
拍摄:实习生焦宇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内容统筹: 张然
海外运营编辑:唐双艳 吴婉婕
海外项目经理:庄欢
海外商务合作: 黄子豪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