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7年,彼时还默默无名的乔治·卢卡斯携《星球大战》一炮而红,电影中忠诚勇敢的机器人——R2-D2让全美乃至全球的观众第一次对机器人有了具体而微的印象,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人类似乎听到了来自未来的“心跳”。
【资料图】
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机器人变得更加普及,其角色与含义也愈加丰富。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浪潮中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与此同时,由于机器人背后有着多种学科的交叉,其产业发展仍受制于技术研发水平、产业链上下游成熟度乃至于国际局势的影响,在不远的未来,全球机器人产业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图景?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策划了“Robot潮声”系列报道,我们将从工业、医疗、家庭等各种场景出发,拆解当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密码。希望为行业提供一种独特的理解机器人产业的视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董静怡 上海报道
手术机器人由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构成,简单说来,相当于将医生的眼和手同步到手术机器人上,实现“同频共振”,甚至远程精准操作。因此,机器人辅助手术成为未来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
“机器人可以突破人眼的极限,手术场景可以放大10倍以上。同时还可以突破人手的极限,机器人完全模仿人手的动作,但它只有4毫米,人手转不动时,它还可以转到600多度。”近日,微创机器人集团常务副总裁及首席商务官刘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生用机器人做手术,相当于游到病人的肚子里。”
其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发展较早,自2007年首次在国内装机后,基本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直到2021年10月,山东威高手研发生产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才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的腔镜手术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达芬奇垄断的十几年中,其高达2000万元的售价仍使得采购数量有限,且采购方多为国内大型三甲医院,普通病患仍然难以享受到手术机器人带来的便利。
虽然国产手术机器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CAGR(年复合增长率)为22.6%,同期国内的CAGR为35.7%,远超全球市场增速。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及 5G通讯的发展,国产手术机器人有望扩展到更多外科专业,并实现更高的手术精准度、灵敏度及智能远程控制。
打破垄断的国内机遇
手术机器人可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活动范围、过滤震颤、三维高清视觉及控制,有助于在手术部位深窄及需要切开的细小组织,使外科医生能以微创伤方法重复进行复杂的开放手术,令学习周期缩短,手术效果更有可能取代开放手术。
在这个领域,美国的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技术公司直觉外科是不折不扣的王者。成立于1995年,直觉外科只专注于研究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赢得众多资本青睐,自200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凭借旗下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近20年。
根据MarketsandMarkets统计,2022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85亿美元,其中直觉外科收入62.22亿美元,按照收入计算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73%。在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手术机器人领域集中度较高,其中达芬奇的腔镜机器人占据市场约93%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国产手术机器人起步较晚,“国产的类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加起来总共的手术也就1000多例,但达芬奇有1100万例,是我们的一万倍,这就是它20多年来形成的垄断。”刘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1100万例手术足够达芬奇进行精密的分析,并做出很好的示教手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100万例中,有40万例手术来自于中国,“我们比国外晚了7年进场,却仍取得较高的贡献量。”刘雨表示。
从中不难看出中国蕴含的机遇,中国的患者人数庞大,且可能需要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的常规微创伤手术数量众多。当国产化手术机器人全线落地,中国有望凭借高人口基数使设备,在大量的手术操作中拥有更快的迭代速度,从而快速弥合与国际前沿的差距。
而国内目前发展的并不只有腔镜手术机器人。据不完全统计,手术机器人领域中,2022年全年共有15款产品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腔镜有3款,骨科有10款,神经外科有2款。国产产品正在打破进口垄断。
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1日,全国各级医院的手术机器人招标公告达89个,同期内,全国各级医院的手术机器人中标公告为55个,涉及手术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配件及耗材、手术机器人维保服务等。
刘雨表示,在国内支架、关节等手术大降价的背景下,手术机器人的引入使得手术难度大大下降,最终有望落实到中小医院和地、县级医院,从而覆盖广大患者的需求。
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在达芬奇垄断市场的这些年里,如何与它进行PK?是每个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必须面临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段星光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过程,需要进行产品的型检、若干的临床、完成药监局相关规定等,而到达应用阶段,又涉及到医生的操作习惯、医院的采购政策等等,每一个路径都比较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和时间。
刘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微创机器人2014年成立项目组,2015年公司成立,直到2022年才拿到注册证,“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才获得了注册证,今年开始进入商业化,之后5年里不迭代不进化就没有机会了。”刘雨表示,微创机器人在去年中了5标,目前商业化落地装机的有4台。
在与达芬奇的竞争上,刘雨表示,在成本上,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价格、耗材和服务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达芬奇的售价超2000万元,我们的产品是1000多万元。”
价格之外,刘雨认为,和学校、医院进行紧密合作也非常重要。据悉,微创机器人已与近百家医院建立合作,在全国各地已累计布局逾30家图迈以及逾15家鸿鹄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开展了多场手术机器人临床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通过培训更多中国外科医生,使得手术机器人技术下沉到更多地、县级医院。
至于超越达芬奇,这也并非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刘雨认为,中国5G技术的高速发展有望助力国产手术机器人在远程医疗上形成领先优势。“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最初一是为了解决医生痛点,二就是为了远程医疗。”
远程手术搭载5G技术,对手术方式及医疗行业发展具备革命性意义,相当于为给医生添加了“千里眼”和“直达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国建成开通5G基站已超264万座,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7.7%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其传输效率高、通讯费用低等优势,使得远程医疗打破技术壁垒,迎来新的发展可能。
2021年9月,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顺利完成首例国产手术机器人5G远程关节置换手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李慧武主任医师团队在上海通过5G平台实施三地手术互通,为远在云南昆明和广东省惠州市的两名患者,分别成功实施了远程辅助指导膝关节置换手术。
精准化、智能化、远程化的智慧医疗已逐渐显现出其未来图景。今年1月,工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包括机器人5G远程手术等在内的新技术新产品加速应用。手术机器人的远程医疗场景将会迎来进一步的突破。
刘雨表示,下一步,人工智能的技术将会更多地融入手术机器人中,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更精确、更智能的手术操作,甚至实现帮助医生做决策,提高手术的效率和精度,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