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商界 > 详情
全球热点评!净息差收窄拖累营收,多家上市银行打响净息差“保卫战”

来源银柿财经   2023-05-04 22:01:00

“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趋势不可逆”“贷款重定价带来息差收窄导致的营收增长缺口,是银行业今年最主要挑战”,在2023年各家的业绩发布会上,多位银行高管表达了对净息差收窄的担忧。

从各家银行2022年年报中可以看出息差收窄已经对银行营收的基本盘——利息净收入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2022年有多家银行的营收表现不尽如人意、归母净利润增速出现疲软,银行保卫息差的压力可见一斑。

重庆银行、民生银行净息差收窄幅度最大,南京银行企稳回升


(相关资料图)

事实上,净息差持续收窄是银行业共性问题。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较2021年下降17bp,是自2010年披露该数据以来首次跌破2%。

具体来看,截至目前,A股42家上市银行的2022年业绩已全部披露完成。相较于2021年,有36家银行的净息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窄。其中,包括交通银行(601328.SH)厦门银行(601187.SH)在内的12家银行净息差低于1.8%而1.8%是银行维持合理利润情况下的净息差参考线。重庆银行(601963.SH)民生银行(600016.SH)的净息差收窄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32bp和31bp。

相比之下,常熟银行(601128.SH)平安银行(000001.SZ)长沙银行(601577.SH)招商银行(600036.SH)的净息差则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均超过2.4%。南京银行(601009.SH)的净息差在2022年则出现了明显的改善,由2021年的1.88%提升至2022年的2.19%,增加了31bp,在上市银行中增幅最明显。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制图:李慧子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制图:李慧子

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后,银行正面临负债成本高企以及贷款利率下降的双重困境。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下滑,货币贮藏性需求提升,加之资本市场景气度不佳,导致微观主体资产配置更倾向于安全性更高的银行定期类存款,企业、居民存款均呈现定期化特征。

另有分析认为,由于存款成本较为刚性,存款定期化趋势抬升了银行的揽储成本,从而压缩了银行的净息差。

银柿财经统计后发现,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除西安银行(600928.SH)瑞丰银行(601528.SH)江阴银行(002807.SZ)贵阳银行(601997.SH)渝农商行(601077.SH)外,其余37家银行的定期存款占比(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青岛银行(002948.SZ)的上升幅度最大,由2021年的52.66%上升至2022年的64.37%,增加了11.71%。

而定期存款占比在50%以下的银行则由2021年的10家降至2022年的5家。具体来看,招商银行存款定期化的程度最低,2022年的占比为37.02%。

与此同时,2022年LPR的三次下调导致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也促使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

息差收窄拖累营收

尽管近几年多家银行提出要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但传统信贷业务仍为银行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利息净收入一般占到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70%以上,这也使得净息差收窄对银行的营收普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以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由于过度依赖利息净收入,业绩受息差收窄的影响更大。2022年,包括贵阳银行(601997.SH)紫金银行(601860.SH)在内的14家城农商行的利息净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超过80%,瑞丰银行更是高达90.45%。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制图:李慧子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制图:李慧子

其中,重庆银行西安银行渝农商行由于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且息差收窄幅度较大,2022年的营收均出现了负增长。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由于受到净息差收窄的拖累,营收同比下降了15.6%,在42家上市银行中降幅最大。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制图:李慧子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制图:李慧子

多位银行高管直言,“保营收”仍是全年工作主线,而挑战或主要来自净息差收窄。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该行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贷款重定价带来息差收窄导致的营收增长缺口,是银行业2023年最主要挑战。招行行长助理彭家文也补充,要有净息差下行的心理准备。

王一峰认为,2023年以来,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受滚动重定价影响延续下行,负债端则由于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显效而再度出现上行苗头,银行体系净息差收窄压力仍大,提高了进一步管控负债成本的必要性。他认为,今年银行的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依然存在。

净息差“保卫战”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如何维稳净息差已成为银行的当务之急。事实上,各家银行已经有所行动。在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管理层提到“以量换价”一词,即加大信贷投放、做大生息资产规模以缓解息差收窄对营收造成的压力。

建设银行行长张金良在该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尽管受LPR下调、让利实体经济等影响,建行净息差下降11bp,但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同比增长11.91%,有效对冲了价格影响,净利息收入实现了6.22%的增长。

另有多家银行表示,2023年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如交通银行、邮储银行(601658.SH)兴业银行(601166.SH)、招商银行计划信贷增速分别为12%、11.7%、10.3%、10%。一些大行虽未披露具体目标,但均表示总量要维持稳定增长或适度加大新增投放规模。

但业内也认为,“以量补价”并非长久之计,此举最大的弊端是对资本的消耗。分析认为,“以量补价”在增加“生息资产”的同时也增加了“加权风险资产”,进而可能拉低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在信贷投放规模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资本消耗。特别对于资本紧张的银行而言,“以量补价”或将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调降存款利率、降低负债成本也成为银行缓解息差压力的关键。4月以来,相继已有河南、广东、湖北等地多家中小银行下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尽管此次下调是以利率自律机制修订合格审慎评估指标为契机,跟随行业趋势进行的存款利率“补降”,不过这或也成为中小银行稳定净息差的一大举措。

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2023年3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是2.28%,和2022年4月相比下降了0.16个百分点。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表示,在当前的息差压力下,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具有一定合理性,测算假设活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5个基点、10个基点,对2023年净息差、净利润的影响,将分别正向贡献2.7个基点和2.5%。

除此之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扩大轻资本业务规模也成为银行为应对营收增速放缓所采取的措施。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邮储银行在负债端选择大力度压缩3年期和5年期存款,促使负债成本有所改善,同时在资产端加大差异化优势信贷的投放。

而包括招商银行、中信银行(601998.SH)浙商银行(601916.SH)在内的多家银行则提出向轻资本业务转型,继续做大非息收入。不过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受到股市、债市波动的影响,多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都出现了下降或增速放缓的趋势。

比如在同业中非息收入占比最高的招商银行,2022年的非息净收入也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同比下滑,成为拖累其营收增速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