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的存款与理财,继续上演冰火两重天。
近日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存款增量达到9.9万亿元(1-3月住户存款分别增长6.2万亿、0.8万亿和2.9万亿元),增量大于去年全年17.84万亿元数值的一半,然而此时银行理财却仍未迎来规模净流入的拐点。
证券时报记者独家获取并汇总的12家理财公司(仅以子公司管理口径计)的一季度末存续余额数据显示:上述公司在3月末的管理规模为16.02万亿元,即今年一季度减少了1.9万亿元。
(资料图片)
在行业的缩水阵痛中,行业头部座次洗牌,在今年三月末这个时点,三甲均暂时变成了股份行理财公司。之所以强调“暂时”,是因为一季度一般有存款旺季等因素,二季度大行理财公司不乏发力再度重夺座次的概率。且今年各家理财公司相较于“规模”,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1、基本面在修复,行业头部“洗牌”
记者独家获悉并汇总了六大国有行理财公司,以及招银、兴银、光大、平安、信银、浦银共12家理财公司(仅以子公司管理口径计)的一季度末存续余额数据:截至今年3月末,上述公司的管理规模为16.02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同口径的17.92万亿元减少了1.9万亿元。
从货架品类看,主要配债的固收类产品降幅仍在扩大,12家理财公司一季度该类产品减少近1.78万亿元。国有行理财公司成固收产品缩水“主力军”,一季度规模减少逾1.41万亿元,仅有交银理财维持增长。根据记者已掌握数据,作为“稳规模利器”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今年一季度,上述除中邮理财外的11家理财公司合计缩减逾1.2万亿元,11家公司的产品均在下跌。
混合类产品方面,上述12家理财公司一季度合计缩减约1200亿元。权益类产品呈现分化,多数国有大行一季度规模有所缩减,个别国有行理财增幅明显;有三家股份行理财公司的权益类产品实现微增。
理财规模排行来看,今年一季度理财公司排名座次仍在“洗牌”:行业前三已全部由股份行理财公司占据,四大行理财公司规模排名已落在行业第二梯队。目前行业前三分别为招银、兴银和信银,相较于去年6月末的招银、建信和工银已有较大变化,而招银理财仍稳居“头把交椅”。
尽管规模仍在“缩水”,但理财产品的基本面正在修复。广发证券固收团队研报分析了今年3月份的理财数据:
3月份,全部理财公司产品的破净率延续下降趋势,仅3月最后一周翘尾。截至3月末,全部理财公司产品的破净率较2月末下降2.2个百分点至5.2%。其中,股份行和国有行理财公司产品破净率较2月末分别下降2.8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另一个回暖的迹象是,3月全部理财公司产品业绩不达标占比保持微幅下降。截至3月末,全部理财公司业绩不达标占比为23%,较2月末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股份行理财公司,业绩不达标规模占比为9.7%,其次是国有行和城农商行理财公司,业绩不达标占比分别为39.3%、22.7%。
2、多家理财公司今年更重视组合管理
今年以来,控回撤成为理财行业重要命题,“组合管理”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结合自成立以来的表现,一名大行理财专业人士指出,理财产品到期日往往过度集中。当表内流动性考核时点一来,银行理财的流动性压力会呈现一种指数性增长,进而放大市场波动。同时,为追求收益达到偏高的业绩基准,不少固收产品在投资杠杆久期的安排上,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一种“死多头”的特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考量被严重弱化。
也因此,据记者了解,今年不少银行理财公司内部更加强调监测投资经理资产组合的久期、夏普比、集中度等指标。
以交银理财为例,其在组织架构上有所举措,去年增设了“组合管理部”,来强化该公司组织架构中的风险平台建设。集成专属的风险计量系统工具,以深入构建产品组合风险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全面动态评估各个产品组合的盈利性和安全性。交银理财高管曾表示,该部门的存在能从总量组合角度分析公司整体的资产结构和配置情况,自上而下审视公司的整体风险暴露水平。
兴银理财人士指出:理财公司的投资端体系更加注重流动性,使资产组合构建更加均衡。
一是,银行理财不能仅从客户对收益的预期角度出发,应自上而下从宏观风险因子进行相应资产构建,基于宽阔视野来处理产品流动性的微观问题;
二是,在构建更加均衡、更有流动性的资产组合过程中,应更加充分重视对策略的运用。事实上目前标准化资产的供应是较为短缺的,但历史数据证实,从正相关性、低相关性、负相关性各个层面构建核心策略,能够寻找核心的压舱石资产。也能够通过构建负相关性资产,实现风险内部对冲,达到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优化。
校对:苏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