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晶科能源(688223.SH)发布2023年半年报,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36.24亿元,同比增长60.52%;实现归母净利润38.43亿元,同比大增324.58%,扣非归母净利润35.36亿元,同比大增340.34%。
(相关资料图)
中报称,报告期内经营业绩的增长,主要源于公司N型TOPCon高效电池已进入大规模量产化阶段,凭借性价比优势在全球市场供不应求,并享有一定溢价。公司凭借N型技术的先发优势以及不断提升的产能一体化水平,N型产品出货占比快速提升,同时积极应对供应链价格波动和国际市场的政策变化,实现出货量的领先和利润快速增长。
N型技术布局行业领先,TOPCon红利持续兑现
随着光伏电池环节由P型向N型技术升级迭代,行业N型电池产能相对短缺,相关产品供不应求。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全球组件需求预计为450GW左右,其中N型占比预计30%~40%。
浙商证券相关研报称,N型电池转换效率高,有望接替P型电池成为主流技术。传统P型电池使用硼掺杂的硅片基底,初始光照后容易形成硼-氧对,在硅片基底中捕获电子以形成复合中心,从而导致光致衰减。当前PERC电池效率已逼近极限24.5%。N型电池硅片基底掺磷,几乎没有硼-氧对形成的复合中心损失,光致衰减得到极大优化。
N型电池技术主要包括TOPCon、HJT、IBC等。TOPCon和HJT电池实现效率提升的方式都是通过钝化降低少子表面复合速率。但TOPCon电池通过隧穿氧化层,HJT电池通过沉积非晶硅薄膜,方式差异导致各自工艺差别,从而导致两者商业化成本的差值。TOPCon电池工艺设备产线兼容性好,可基于现有PERC产线升级改造,只需增加硼扩散和薄膜沉积设备,PERC产线升级改造成本仅约0.5亿~0.7亿元/GW。
中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共向全球销售了33.1GW光伏产品,其中组件约30.8GW,N型组件约16.4GW,销售规模处于全球领先水平。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组件出货预期为19~21GW。全年来看,随着下半年产业链价格企稳和终端需求持续释放,以及公司新建N型产能顺利投产,晶科能源称,有信心超额完成年初设定的目标,实现70~75GW的全年组件出货,其中N型占比预计将达六成。
晶科能源称,公司N型TOPCon技术在产品性能及产能规模方面优势稳固。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表示,随着产业TOPCon规模扩大,其相对领先优势进一步凸显。对比在良率和成本上仍需要时间突破技术壁垒的其他路线,公司TOPCon进展顺利,在功率、封装材料成本等方面持续突破,量产效率、良率方面和行业水平相比始终保持动态半年领先性。
此外,在实现N型TOPCon技术持续领先的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布局面向未来的中长期技术提效方案,包括基于N型TOPCon的技术工艺持续迭代,以及IBC、叠层、钙钛矿等技术,以保证持续的技术先进性。
一体化进程持续加速,降本增效优势明显
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企业的战略自主性将显著提升,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终端成本,并且还可以进一步保证订单的及时交付,对公司的产能规划、业务开拓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光伏组件行业CR5企业均开启垂直一体化进程,晶科能源作为其中佼佼者,在一体化进程建设上同样处于优势。
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硅片、电池片、组件年化有效产能分别为65GW、55GW、70GW,预计至2023年年末,硅片、电池片、组件有效产能将达到85GW、90GW、110GW,一体化率持续提升。
据中报,2023年5月,晶科能源拟在山西综改区规划建设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项目共分为四期,建设周期约二年,每期建设规模为拉棒、切片、电池片、组件各14GW一体化项目。山西一体化大基地是公司引领光伏行业又一次生产模式创新,将充分体现技术先进性、规模极致性,零碳一体化、效率最大化以及制造智能化,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供应链的韧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此外,受海外贸易保护政策影响,光伏组件企业纷纷开启“海外副本”,隆基绿能(601012.SH)、晶澳科技(002459.SZ)、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东方日升(300118.SZ)等巨头纷纷加速海外产能建设,目前均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能布局,有利于保障海外尤其是北美市场的组件供应。
晶科能源中报称,预计至2023年年底,公司将在东南亚拥有超过12GW的硅片、电池片、组件垂直一体化产能,同时公司还积极关注包括美国佛罗里达1GWN型组件在内的海外扩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