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游学·十幕大戏演红楼演出现场。崔英剑/摄
7代《雷雨》、3代《窝头会馆》、两代《茶馆》……12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实验中学”)组织的社会剧场大舞台话剧表演参演师生逾千人,学生观众过万人。今年,100多名师生组成的中学剧组历时30多天的排演,将《红楼梦》搬上了大观园“顾恩思义殿露天大舞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演出时间一天天临近,我和凤姐的距离也一点点靠近。”马依然是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凭借初次试戏《凤姐泼醋》选段时不怯场的“发怒”表演,她如愿被选中。
“以前看剧或者看书的时候是从第三视角想象这个人物,但现在以第一视角代入这个人物,我要想假如我是王熙凤,会怎么处理这些事。”在她看来,不同于宝黛爱情的乌托邦世界,关于王熙凤的情节充满着现实世界的欲望、矛盾与冲突。在一遍遍动作与情态的打磨中,马依然逐渐体味到红楼世界的绝妙,也最终对“脂粉英雄”王熙凤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十幕大戏演红楼”中学生大观园公益路演演出时长近120分钟,由十幕改编自小说《红楼梦》的话剧及昆曲表演片段构成。从改编原著撰写剧本,到选角、剧本围读,再到排练、演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导演和演员都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温暖一平方”直播间专访了这群从戏剧中收获满满的师生。
《宝玉娶亲》《凤姐讯家童》的学生导演张云鹭把成为职业导演作为自己的理想,初中就曾接触过导戏的他,在慢慢摸索如何把独唱变成合唱。“把这部戏从没人看到的地方带到大观园,有很多游客都在看,当时我觉得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非常有成就感。”
《林黛玉进贾府》《共读西厢》两幕戏的学生导演高芗泽和戏剧结缘于学校开设的戏剧选修课,被老师赏析《窝头会馆》时的种种细节所吸引。“那个时候觉得戏剧其实是非常能反映真实生活,也特别容易把观众带入一个特定情景的表演形式。”此前的主持经历加上对戏剧的兴趣,让高芗泽来到正在选角的《窝头会馆》剧组试戏,并成功获得一个角色。
《戏剧及社会现象研究》是由专职戏剧教师崔英剑领衔开设的语文戏剧课程,也是北师大实验中学在语文戏剧教育路上的一大尝试。近6年来,课程结业逾800人。戏剧表演活动总策划、语文教研组组长汪文龙介绍,北师大实验中学有着多年的戏剧排演传统、深厚的戏剧文化“土壤”和丰富的社会剧场大舞台大戏表演积淀。据校史记载,早在1943年,《雷雨》尚未对社会公演前,该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就曾排演话剧《雷雨》。多年来,学校由专职戏剧教师开设语文戏剧课程,设立了“伏脉千里”年度戏剧节,并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合作共建北师大实验中学“不言”戏剧工作室,成体系、有规划地先后排演了《雷雨》《窝头会馆》《茶馆》以及《暗恋·桃花源》。
“‘十幕大戏演红楼’是北师大实验中学戏剧树上一朵新开的小花。”汪文龙说,自2019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入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因其情节琐碎、人物众多、头绪复杂、主题深奥,始终是中学生的“难点”及“痛点”。语文组经过研究,在10多年戏剧课程探索的基础上,借鉴经典剧目排演的经验和人才资源积累,师生共同改编《红楼梦》,排演成短剧,希望能够以演促读,以演带读,开辟了一条亲近“红楼”、阅读“红楼”的“新道路”。
“原来读它只是因为老师让读、家长让读、大家都读,但是在我真正排了这个戏剧后,会发现曹雪芹的文字非常细腻,每一处都值得细细琢磨。”学生导演杨东琪在组织排练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读经典的兴趣热情,还学会了怎么把效率提高到极致,她笑称自己在那些天非常“女强人”,想到下午有排练,就会趁大家午休时抓紧写作业。“最初也担心排练占用了不少时间,会影响学业,后来发现,排戏和学习并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情,它虽然占用了一些时间,但带给我的是更深层次、更有质量的东西,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如果说有什么样的途径能让孩子们走进别人的人生,了解更多的人生,戏剧是最好的窗口。”在汪文龙看来,这一代孩子的生活经历太过简单,他希望通过戏剧美育让孩子们多一些有品质的阅读和艺术欣赏,为他们播下艺术的种子。
北师大实验中学2020届毕业生修清扬目前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她高一报名参演了“年度大戏”《雷雨》,从只有五句台词的龙套做起,同时尝试做导演助理,高二成了主要演员,也担任了导演。“在实验(中学)排演戏剧是让我走上戏剧专业道路最重要的原因。从高一到高三一直在参与这项活动,戏剧对我的影响内化了,让我能把自己对于戏剧的所思所想所学用到实处。”
“有趣的是,当时高中剧组里的同学,包括国际部后来出国读书的同学,都加入了所在大学的剧社,成了主力成员。”修清扬说,实验中学的文化非常包容,老师们会创造不同的舞台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正是在学校的戏剧美育实践,让她找到了真正热爱的未来。
“未来在于我们能不能把它体制化、机制化、常态化,然后有更多老师自觉地把这个事坚持做下去。”汪文龙认为,目前校园戏剧的发展还需完善教师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同,多方共同努力做出更有品位的作品,让传统戏剧真正走到学生心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诗童 实习生 吴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