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20岁到35岁的新生代劳动者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呈现出维权和证据保存意识强、调解接受率相对较高、劳动权益诉求和离职原因更加多样化的特点……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通过对近3年该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梳理分析后,发现新生代劳动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工作价值观。(6月18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随着90后、00后依次进入职场,为职场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渐渐成了劳动纠纷的主角。根据西城法院的审理数据显示,新生代劳动者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占比由2019年的17.2%上升到2022年的33.1%。在这些案例中,除了体现出新生代劳动者维权意识强的特点之外,也反映出离职原因的多元化。他们更关注劳动感受,更关注自我认同驱动与价值实现,其中“冲动型”离职不在少数,加班、人际关系等成为主要诱因。
某行业调查组织统计发现,在入职一年内的新生代劳动者中,有35%的员工拥有两段及以上的工作经历,“短工化”现象明显,跳槽频率较高。新生代劳动者更重视人格平等,遇到问题敢于也善于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但也会在发生纠纷后迅速“抱团”,群体性离职或群体性维权趋势明显。在媒体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既有新生代劳动者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案例,也有无视合同规定任性离职赔偿违约金的情况。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总体态势依然严峻。虽然今年4月份的失业率已降至2019年疫情前的统计水平,但青年人失业率仍居高不下,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首次突破20%。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8%,与上月基本持平。从中可以看出,就业压力的主要承担者是青年人。对于进入职场的新生代劳动者尤其是00后来说,如何在自我主张与职场规则间求得平衡,是他们要面临的考验。
职场新生代维权意识强,冲动任性不可取。眼下的劳动市场仍然是竞争市场,谋得工作不易,企业换人成本并不高。这意味着新生代劳动者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需要客观理性地处理工作期间与单位产生的分歧,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毕竟在严峻就业形势背景下,离职不是儿戏,频繁跳槽代价更高。正如西城法院提示,作为职场“少年”,新生代劳动者要做好职业规划,扬长避短,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避免冲动离职。
防止职场新生代“冲动型”离职,更是用人单位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比如,困扰职场人的加班问题,许多新生代劳动者认为,工作时间内做好了该做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加班,特别是那些无效的加班,这样的诉求是合理合法的。对法律更为了解的新生代进入职场后,他们的权益诉求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为新生代劳动者营造成长成才更优环境。
总之,破解“冲动型”离职,需要“双向奔赴”。新生代劳动者要增强主人翁精神,积极为用人单位发展贡献力量;用人单位要以更大包容心、责任心打通职场新人成长路径,实现人岗匹配、人企匹配。当然也需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倒逼用人单位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新生代劳动者薪酬福利、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等合法权益。
(原题为《 破解新生代“冲动型”离职需要双向奔赴》 作者 付彪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