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金融界5月29日消息 据CNBC,距离可能出现的首次政府违约还有几天的时间,乔·拜登总统和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周日就提高国家债务上限的协议达成了最终协议,并努力确保有足够的共和党和民主党选票在未来一周通过该法案。
周日晚上,民主党总统和共和党议长在谈判人员匆忙起草法案文本时进行了交谈,以便议员们能够审查强硬右翼或左翼都不太可能支持的妥协。相反,随着国会在6月5日的最后期限前匆忙进行投票,以避免破坏性的联邦违约,领导人正在努力争取政治中间派的支持。
“好消息,”拜登周日晚间在白宫宣布。
他说:“该协议在我国历史上首次防止了最严重的危机,即违约。”。“消除了灾难性违约的威胁。”
总统敦促国会两党团结起来,争取迅速通过。他说:“议长和我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唯一的出路是达成两党协议。”
周六晚些时候宣布的妥协方案包括削减开支,但在一些议员仔细研究这些让步时,可能会激怒他们。拜登从特拉华州返回白宫后在白宫告诉记者,他相信该计划会提交给他的办公桌。
麦卡锡在国会大厦的讲话中也很有信心:“归根结底,人们可以齐心协力,通过这项法案。”
未来几天将决定华盛顿是否能够再次像以前多次那样勉强避免美国债务违约,或者全球经济是否进入潜在危机。
在美国,违约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冻结,并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分析人士表示,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将消失,借贷和失业率将飙升,股市暴跌可能会抹去数万亿美元的家庭财富。这几乎会摧毁24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市场。
焦虑的退休人员和其他人已经在为漏检制定应急计划,下一笔社会保障金将在全世界关注美国领导层岌岌可危之际支付。
麦卡锡和他的谈判代表将该协议描述为对共和党人有利,尽管该协议远未达到他们寻求的全面削减开支。白宫高级官员正在向民主党议员通报情况,并直接给一些议员打电话,试图获得支持。
随着周日的拖延,谈判代表们努力起草法案文本,议员们提出了问题。
麦卡锡周日在国会大厦告诉记者,该协议“并没有得到每个人想要的一切”,但在一个分裂的政府中,这是意料之中的事。私下里,他在电话会议上告诉议员们,民主党人“一无所获”。
在拜登和麦卡锡周六晚上通电话并达成原则性协议后,总统在白宫发表声明称,该协议“防止了可能发生的灾难性违约”
在预计于6月5日政府拖欠美国债务之前,需要两党的支持才能获得国会批准。预计议员们最早不会在周二之前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周末返回工作岗位,麦卡锡向议员们承诺,他将遵守规定,在投票前72小时内公布任何法案。
谈判人员同意了一些共和党人的要求,即提高食品券领取者的工作要求,众议院民主党人称这是不可能的。
有了协议的大纲,最快可以在周三和下周晚些时候在参议院及时起草并与立法者分享立法方案,以供众议院投票。
妥协的核心是一项为期两年的预算协议,该协议将在2024年基本上保持支出不变,同时提高国防和退伍军人的支出,并在2025年将增长率限制在1%。与此同时,将债务上限提高两年,将动荡的政治问题推到下一届总统选举之后。
共和党人努力向政府援助对象施加更严格的工作要求,实现了他们想要的一些目标。它确保49岁至54岁的有食品券援助的人如果身体健全且没有家属,就必须满足工作要求。拜登能够确保退伍军人和无家可归者获得豁免。
该协议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进行了修改,指定“一个单一的牵头机构”来制定环境审查,以期简化程序。
按照共和党人的要求,它暂停了一些资金来雇佣新的美国国税局代理人,并取消了约300亿美元的冠状病毒救助资金,保留50亿美元用于开发下一代新冠肺炎疫苗。
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告诉国会,如果议员们不及时采取行动,美国可能会在6月5日之前拖欠债务,比之前估计的晚四天。解除目前31万亿美元的国家债务上限,可以让更多的借贷来支付已经没有受到阻碍的账单。
麦卡锡在众议院仅获得微弱的共和党多数席位,在众议院,极右翼保守派可能会抵制任何协议,因为他们试图削减开支。通过与民主党妥协,他有可能失去自己成员的支持,这给新议长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挑战。
麦卡锡在“福克斯周日新闻”上说:“我认为大多数共和党人会投票支持这项法案。”他补充说,由于拜登支持这项议案,“我认为也会有很多民主党人投票支持。”
纽约州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面对全国》节目中表示,他预计会有民主党的支持,但他拒绝提供数字。当被问及是否能保证不会违约时,他说:“是的。”
周日,新民主党联盟中的100多名温和派人士表示支持,并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们相信拜登及其团队“为结束这场危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两党解决方案”,并正在努力确保该协议得到两党的支持。
该联盟可以为麦卡锡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弥补其政党右翼成员在法案措辞公布之前就表示反对的情况。
这也减轻了拜登的压力,他面临着进步派的批评,因为他们屈服于共和党人所谓的劫持人质行为。
领导国会进步党团的华盛顿州民主党众议员普拉米拉·贾亚帕尔告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白宫和杰弗里斯应该担心党团成员是否会支持该协议。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