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白剧、白族吹吹腔、大本曲、剑川木雕、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都是藏在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瑰宝。近日,记者跟随“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大理美好生活季”采访团的步伐,来到大理市下关镇人民街113号,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40年代的“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建筑的基础上修缮建成利用的大理州非遗博物馆。
据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向军介绍,大理州非遗博物馆核心展览区设有“白族民间艺术的瑰宝”“白族堂屋”等8个展厅及1个非遗活态展演舞台。通过重点展示的大理州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作品等,展现大理州非遗的独特魅力,全州非遗画卷在此徐徐展开。目前藏品有2000多件,展出展品1000多件。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良好,气候宜人。走进大理州非遗博物馆,不仅可以了解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感受苍洱毓秀、多彩大理的风采,还能探寻大理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及特色,徜徉在非遗文化的海洋,领略“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文献名邦”的灿烂与辉煌。
据了解,2011年1月,大理州被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多年来,大理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全面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通过评估验收,成为目前云南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如果要在云南开启一场非遗“寻宝”之旅,那大理一定是首选,因为这里的非遗项目位列全省第一。目前,大理州有四级非遗项目7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云南省第一;有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数量位居云南省前列。建成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木雕、白族扎染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馆、综合传习中心、传习所(点)、非遗工坊(传承作坊)、非遗+旅游示范点、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等非遗保护利用设施265个。
与此同时,大理州结合“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等文旅品牌的打造,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成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众多非遗项目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众多传承体验设施成了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的网红打卡地。大理双廊和鹤庆新华银器旅游小镇、云龙诺邓村、大理喜洲、巍山南街非遗旅游街区、弥渡文盛街旅游村寨等6个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理之美”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来大理,“沉浸式”体验非遗之美。小锤敲过的千年历史,诉说着匠人于茶马古道西进东出的遥遥轨迹;白族大本曲历经的岁月沉浮,彰显了民间的集体记忆;台上台下意绪挥洒的打歌场,代表着各民族的礼俗信仰;数不尽的非遗美食,是穿梭在大理街头巷尾的乡愁味道……
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