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的《深圳市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策略(2021-2035)及近期行动方案》发布。
建设策略提出,深圳将构建形成多层次、多模式、多功能、多业态的全球物流枢纽城市,并围绕这一定位,着力打造三大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国际物流转运中心和全国物流创新应用中心。根据规划目标,至2035年,深圳要构建起“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实现市域配送90分钟送达、粤港澳大湾区内主要城市4小时送达,实现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8%。
建设7大门户型物流枢纽、30个城市转运中心
记者了解到,在建设全球性综合物流枢纽方面,深圳将打造联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对外物流枢纽,建成7大门户型物流枢纽,包括西部海港物流枢纽、西部公路物流枢纽、中部公路物流枢纽、东部公路物流枢纽、东部海港物流枢纽、铁路物流枢纽、空港物流枢纽;建设30个保障高效分拨配送的城市物流转运中心。配建满足高品质生活的社区物流配送站;构筑内通外联、湾区协同的物流通道体系,形成“三轴一廊八向”的对外综合物流通道体系。
在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体系高效运行方面,将提升深圳国际物流网络化服务水平,加快形成综合立体、陆海统筹、双向开放、多边延伸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国内物流干线运行效率,畅通跨区域高质量干线物流通道网络;完善末端物流配送“微循环”,引导和鼓励城市货运配送组织模式创新。此外,要加强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的组织协同,加大“卡车航班”开行力度,面向珠江通道积极发展干支直达、江海直达等水路运输组织方式,优化疏港通道货运专用车道或专用道路管理措施。
打造“低空-路面-地下管廊”立体城市物流体系
在创新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模式方面,建设策略提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立体化复合化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结合重点片区开发和城市更新,提出打造“低空-路面-地下管廊”现代立体城市物流体系,探索利用地下综合管廊基础设施、地铁等轨道交通设施开展城市配送。加快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加快先进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以及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开发主体多元化,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筹资”的投融资模式。
在打造专业化高效物流服务网络方面,深圳提出六方面举措。
包括提升全球制造业供应链资源配置能力,支撑打造畅通国内循环、参与国际循环的“深圳样本”;提升电商、跨境电商物流服务能力;建设全球跨境快邮集散中心,推进交邮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探索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构建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的应急物流网络;以及完善口岸物流体系,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大湾区机场群货邮吞吐量深圳占比将超两成
通过上述建设策略的实施,深圳将在2025年,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融合,深圳海港、空港枢纽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初具规模,物流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形成与深圳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到2035年,实现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世界一流的高质量物流基础设施体系。
具体来说,按照规划目标,至2035年深圳将实现物流网络更加通达,城市物流转运中心5公里覆盖率达到90%以上,社区物流配送站1公里覆盖率达到100%。深圳市域配送90分钟送达、社区配送15分钟送达,粤港澳大湾区内主要城市4小时送达、其他城市8小时送达,形成“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广泛应用,深圳港集装箱国际中转比例超过30%,铁水联运比例超过10%,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占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货邮吞吐量的比例超过20%。冷链设施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冷库库容超过150万吨,综合冷链流通率超过90%。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G网络、信息平台、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应用比例超过90%。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和清洁化,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比例达到100%。
按照深圳市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发展目标,结合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策略,深圳也制定了近期行动方案,共梳理出22项主要行动和55项具体措施。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1%以下。到2035年,这一数字有望进一步降低到8%。记者了解到,2021年,深圳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同期GDP比重为11.83%,同期全国为14.6%。
(记者 肖晗 通讯员 李宇 林思源)